在一方砚石之上精心雕琢,鉴赏古人之雅,回味砚台文化的历史积淀,刻出砚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砚雕圈”的传承人很多、技艺超凡者不再少数,但这次要认识的是一位“85后”砚雕技艺传承人孙锐。 孙锐走上砚雕之路,纯属偶然。“2002年,高中毕业后,有一日闲逛到了黄山市区附近方见尘先生的工作室,里面有一个展厅,摆了很多作品,我就来来回回看了好久,不想离开。他见我感兴趣,就问我想不想学。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方老师就到休宁找到我家,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当天下午我就背着行囊,跟着方老师走了。” 孙锐在回忆这一段往事...
在一方砚石之上精心雕琢,鉴赏古人之雅,回味砚台文化的历史积淀,刻出砚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砚雕圈”的传承人很多、技艺超凡者不再少数,但这次要认识的是一位“85后”砚雕技艺传承人孙锐。
孙锐走上砚雕之路,纯属偶然。“2002年,高中毕业后,有一日闲逛到了黄山市区附近方见尘先生的工作室,里面有一个展厅,摆了很多作品,我就来来回回看了好久,不想离开。他见我感兴趣,就问我想不想学。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方老师就到休宁找到我家,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当天下午我就背着行囊,跟着方老师走了。”
孙锐在回忆这一段往事的神情,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又像是昨天刚发生的。
如此,他与砚雕就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也就有这个夏日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与他的品茶对谈。
孙锐的工作室叫悦云斋,坐落在绿树葱葱的华山岭下,碧水滢滢的横江边。
“我有幸遇到了一个好师父。从师四年多,不仅仅是学了手艺。师父为人纯真,潇洒超脱,风雅倜傥,跟着他,很开心自在。”
“师傅教了我很多,在师傅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砚雕的技艺,更从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获益良多。”
孙锐在工作室雕刻砚石 谷庆江 摄
但学艺终究是艰辛的。这种艰辛,更多的是一开始与石头打交道的单调与枯燥,而孙锐天生或许是个爱动爱玩的人。
“年轻啊,心躁,静不下来,一段时间下来,什么收获都没有,然后师傅说我,家里人训我。我感到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情,那时候师傅的工作室旁有一个大的石头平台,我就坐在上面,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师傅也不叫我,随我去想。”
学砚雕,说到底是一种经年累月的修行。“只有把自己沉淀,你才能专注,才能继续下去,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说这话时,他显得很有感触。
打磨砚石、拉直线条……都是在练基本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磨性子,可谓:人磨石头,石头磨人。用孙锐的话说,这是一个很磨人的手艺,从最初的磨石开始,一步步摸索、领悟砚雕的深邃精妙。一步一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今年的他正当不惑之年,沉稳内敛谦逊的性格在同时代的人中是不多见的,一个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会不会在后天的层面上改变气质与性格?孙锐给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满师后,一开始帮别人加工砚台。那时候,砚台好卖,买主给的价钱也相当可以,每月有好几千的收入,这让年纪轻轻的孙锐开始过上了“酒足饭饱”的一段日子。
“着实过了一段潇洒日子,可没多长时间就觉得有点无聊了。主要是技艺上没有提高,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有悖自己的初心。”
这份初心,根植于他对徽州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砚雕手艺所秉持的崇敬与传承责任,“怎么着我得为这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点什么吧。”他的话很实在。
现在他是一种什么生活状态呢?
孙锐在挑选砚石籽料 谷庆江 摄
“忙的时候我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两天不出门,废寝忘食,只为能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喜欢它的人。闲的时候我会打理打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喝点茶,和朋友下盘象棋,练练书画。很多人说我过的日子跟七、八十岁老人过的日子一样,但其实我觉得,我自己舒服,自己开心自在就好了。”
“在你的眼里,什么砚雕是好的?”我抛出了心中的疑惑。
“当然是自然与创意的最佳结合。除了石料一流外,还要根据石材天然的纹理式样等进行设计创作,顺势而为。一块石料某个地方咋见不美,或看似多余,若处理得当,没准会点石成金,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
关于砚雕的价值,孙锐认为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原材料一般需要5至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则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现在精品砚石越来越少,一定要珍惜,切不可“暴殄天物”。
砚石籽料 谷庆江 摄
一件好的砚雕作品,是砚雕人心血的凝聚与魂魄所在。除了珍贵的石料,精湛的技艺,砚雕人赋予的情感、思想都是至关紧要的,不仅要以特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来表现出一块原石天然美的本色,更必须赋予它巧夺天工的雕饰及高雅的文化气质,还能够让观者体会到它鲜活的生命力以及想要对观者倾述的情感和故事。
孙锐对砚雕的“工”与“艺”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工是基础,艺是境界。
工,指砚雕者的雕刻技能。砚雕艺术与其它工艺门类一样,若干年的实践后,对基本技能的把握都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砚雕艺人的首要条件,也是基本条件。否则即使有超凡脱俗的艺术设计理念,也无法通过技艺进行完美地表达,眼高手低是也。
艺,指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在创作理念上的体现。它根植于与砚雕艺术相关的各个学科领域,建立在厚重的文化修养之上。“艺”没有止境,惟有不断学习,才能持续追求作品的文化意蕴,完美体现出砚雕的民族气质、人文精神。
砚文化是承载在砚上的文化属性,一方有生命力的砚台,必然是文化含量高的,毫无疑问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
孙锐正在对成品砚台进行修饰 谷庆江 摄
孙锐是个学习力很强的有心人,他特别提到了在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当客座教授的两年经历。
“给学生教授关于砚雕的历史文化、传承技艺,不仅仅是教他们如何去雕一块砚石,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上好课,自己要先弄懂啊!所以要多读书,勤思考,还要融会贯通,理清思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提出看看他的作品。
悦云斋不大,布置的“文质彬彬”。墙上醒目处,挂着徽文化学者、也是他的朋友陈先生所写的斋记。
陈先生如是说:斋主名锐,勤于雕,锐气可嘉也;然书斋之内,宜静于心,悦意于读也。且去雕琢之利器,以求静读之心性,故名之“悦云斋”。
看得出,对陈先生所言,孙锐是深深认同的,雕砚与读书,相得益彰,这关乎意境与品味。
孙锐砚雕作品《蓬莱道山》 谷庆江 摄
他拿出几方砚雕作品,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
《甲骨文》,用的是歙石老坑眉纹籽料,将歙石的纹理及形状与甲骨文的质感巧妙结合,并刻上甲骨文,纪念那个文化开始的时代,历史厚重,古色古香。
《春江水暖》,充分运用砚石的大线条外观,如同春水波纹轻轻涌动,使砚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状态。
《蓬莱道山》,将传统的蓬莱传说故事用新的雕刻形式呈现,展现令人神往的仙境,栩栩如生。
……
我是一个外行,对这些作品的印象就是素雅、简洁、大气,有文化气息。砚雕据说有文人砚、宫廷砚、民俗砚之分,文人砚以追求书卷气见长,宫廷砚雕刻精美为主,民俗砚的特点则是富有民间烟火趣味,他的大抵属文人砚吧。
知徒莫如师,还是以方见尘先生的话来概括并结尾:
孙锐琢石,补缺以求尽善。石之完者,显自然之美;有缺,则孙锐思以补之。
锐之补缺法,贵在观石之性,施雕琢之巧化瑕为瑜,以臻至善之境。
故,补缺乃孙锐之匠心独运,亦为其艺术之精髓,亦其砚雕之艺魂也。
许若齐